• 畅想中文网 > 穿越 > 大魏春 > 第六四一章 哀莫大于心死
  • 第六四一章 哀莫大于心死

    作品:《大魏春

    以便探听消息,绣衣卫大多以胡商的身份混迹于吐谷浑、柔然、并西域诸国。也有不少藏于敦煌城中,或为商贾,或为兵将,或为镇衙吏员。

    元鸷即为敦煌镇将,镇守一方,自然也有部分绣衣使归他调用。是以这密奏若是由扮为胡商的绣衣使送来,并不出奇。

    奇怪的是,元鸷已然兵败于西海,如何能寻到绣衣使,莫不是绣衣使潜进了李承志的老巢镇夷城?

    心中惊疑,元澄又从开头读了起来,只看了一段,瞳孔便猛的一缩。

    他惊的不是元鸷有没有死,有没有叛降,而是西海已然攻克敦煌镇。

    如此一来,河西之地尽落李承志之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逐鹿天下之基业已成……

    而这只是其次,元澄心惊的是:怪不得柔然会败的那么快,最后只能经大渍逃入漠北,而非原路撤军,原来是后路被李承志给断了……

    此时想来,怕是去岁冬自己出使柔然之时,李承志就已窥出端倪,不然不会如此急迫,且将时机掐的恰到好处。

    柔然堪堪出兵,李承志就拿下了敦煌,等于柔然早已腹背受敌。

    更有甚者:敦煌距吐谷浑新都伏罗川堪堪千余里。且金山(今阿尔金山,予敦煌之南四百余里,吐谷浑都城伏罗川之北约八百里。为元魏与吐谷浑边境)河谷众多,宽畅平坦。李松可随时遣甲骑入境吐谷浑。

    猝然见大敌来袭,伏连筹不知虚实,十有八九会撤回慕容孝的大军。不过盐湖大捷,李承志胜的太过轻松,是以才未用出此计……

    用力的呼了几口气,元澄定了定神,又看了起来。

    兵败当日,元鸷跌下云楼摔断了腿,继而被俘。之后被囚于镇夷城中。

    也就休养月余,李承志突遣使臣前来游说,劝他助西海招抚敦煌。元鸷自称为忍辱负重,便假意答应,而后随李承志心腹家臣李松,率两万大军,西赴敦煌。

    元鸷又称,为免生灵涂炭,罔害无辜,他只能无奈从贼,劝降敦煌镇。是以不消三日,敦煌镇军镇民尽降,堪称不费吹灰之力。

    见他如此得力,贼帅李松以为元鸷已死心踏地,彻底归附。再者镇城新附,为稳定民心与军心,需元鸷相助之处尚多矣,故而示之以诚,再未当做囚徒一般监押。

    虽仍以保护之名,日夜都有甲士随侍左右,然而以有心算无心,元鸷还是窥得良机,与敦煌镇绣衣丞暗通曲款。

    古人云: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但有所为。必有痕迹。

    何况元鸷宦海浮沉,戎马半生,本就非平庸之人,堪称洞若观火,慧眼如炬。

    他都不需刻意套问,只是通过李松遣调兵马、诏令镇民的珠丝马迹之中,就能推断出他此来敦煌,并非只为了夺城占地,招抚镇民。而是警前戒后,被甲枕戈,专为防备柔然、吐谷浑而来。

    更有甚者,元鸷隐有察觉:好像而自统帅李松以下,凡李氏亲信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更似抱定死志,颇有不成功便成仁之意?

    元鸷暗暗猜疑,应是不日便会有强敌来犯,不未柔然,便为吐谷浑。

    心惊之下,元鸷暗令绣衣卫,令其多方打探。

    因事出仓猝,李松就只带了两万兵,足有八成驻于涿邪山之南(敦煌与柔然边境)、银湖之北(今察尔汗盐湖,南北朝时水域极大,抵金山南麓、敦煌与吐谷浑交界之处),城中就驻有四千兵。一时捉襟见肘,也就只能抓大放小,事急从权,是以根本无瑕甄别城中细作。

    倒是便利了元鸷,不但使绣衣使于城中窥觑打探,更从柔然、吐谷浑得知,三方近百万兵力,欲围攻镇夷。

    元鸷一时惊喜交加,以为李承志必败,以为戴罪立功的时机到了,是以便有了这份密奏。

    其中尽呈西海虚实:除却敦煌,如今西海民不过二十万户,其中十万户,少部为河西百姓,大部为秦梁二州的罪民。

    另外十万户,少部为六镇大乱之后逃往西海的溃军,流民。大部为罗鉴迁往西海,意欲鸠占鹊巢的镇民。

    兵则不过十万之众:约一万为白甲旧部,并杂胡精骑,有四万为陈仓之战时由秦、梁二州俘获的叛军。剩余的五万,则来自罗鉴与元鸷的败兵。

    元鸷又言:西海之军来历复杂,多为降军,是以良莠不齐。只是李承志善于蛊惑人心,又赏以重金,故而才得以堪用。

    又因西海火器诡谲,自成军以来无一败绩,故而士气极高。但若论战力,差中军、镇军多矣……

    除此外,其中还有元鸷与崔光闲谈之际,崔光对西海的一些推测:凡河西之地,多为荒野。便是李承志励精图治,呕心呖血,若无十年之功,绝不足以供养这二十万民。

    是以其余不论,西海必然极为缺粮。如今看似如富足之象,不过是镜花水月,一戳就破。

    崔光猜测,李承志雄据河西,却不阻绝丝绸商道,定是便于西海细作化为胡商,往四处购粮。

    除此之外,崔光再想不出西海还能有何方法,养活这近百万百姓,十万兵卒。

    崔光还称,若是朝廷欲平西海,只需阻绝粮道,就能使西海不攻自破,是以才有“镜花水月”之说。

    而源于此,元鸷也令细作打探,还真就探到每年都有“高车胡商”与“高昌胡商”往吐谷浑、南梁贩运兵甲。奇的是即不要陶器,也不要丝、麻,只是换粮。

    如此一来,更是佐证崔光所断:西海之粮,至少大半以上为行商得来。

    是以元鸷献计:欲平西海,绝不能操之过急。可先断粮道,再集兵合击。或可诱其分兵,使其大军尽出,老巢空虚之时,再突出奇师,直捣黄龙……

    元澄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如今西海南抵吐谷浑,北御柔然,东进六镇,更有大军强渡大河,直指陇山,不正应了诱其分兵这一句?

    更有甚者,西海只是进于陇西、六镇之兵,就已有八九万之巨。若再加上敦煌镇的两万,早已过了十万。若元鸷所言不虚,岂不是河西也罢、镇夷也罢,如今已是空之又空?

    怪不得刘芳会予平贼三策中上谏:遣十万征南之军轻车简行,突出祁连山,行围魏救赵之计,当可解陇西、关中,并北镇之危。

    想到这里,就连元澄都生出了一丝心动。但转念一想,又觉不妥。

    只凭元鸷的一份密奏,远不足矣使刘芳、游肇两个疏于军务的文臣想出此计,这二人也绝无这份气魄。

    这其中必有它故。

    他双眼一眯,在殿中扫视了一圈。

    只看元诠脸色,便知他是今日才知此事,之前连丝风声都未闻到。也怪他不学无术,空活了一把岁数。太后就是看中他碌碌无为,不可能造反,才迁他为太尉,令他掌了兵符。

    但太后心知肚明:问计于他,无疑于问道于盲……

    秦松只是一介阉臣,知道个鸟毛?

    除过元诠与秦松,那就只剩高肇了。元澄眼神一冷,扬了扬手中的密奏:“高首文,你还敢说此策与你无关?已至大厦将倾之际,安敢贼心不死,冥玩不化,欲使雪上加霜,诱我等与李承志两败俱伤?”

    “尚书与尉卿如何问,我便如何答,何来的贼心不死?而眼下除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还有何破敌良策?若是有,不防请殿下道来……”

    看元澄不应,高肇又冷笑道,“再者,太后若依此策,早该从扬州、衮州等地调兵才是,而不是欲解老夫与殿下西行,予李承志那小儿请罪……”

    元澄眼神一动,心中思忖万千。

    还真就是如此?

    看这密奏中所言,是元鸷四月初就已写就,特意绕过盐湖,经南路送至龙涸关,又经关中八百里加急送来。

    前后费时还不足半月,密奏便至京中,距今已有一月。恰值那时,吐谷浑与崔延伯大败,太后突闻大败,定是惊慌失措。再见元鸷密奏,定会如落水之人抓住了草绳。惊疑之间,必会召重臣商议。

    而数来数去,就只刘芳与游肇可堪大用。但偏偏这二人不通军务,为难之际,也就捏着鼻子,授意刘芳与游肇向高肇问计。

    高肇虽无名将之名,却极为擅战,之所以声名不显,只是因为如元澄一般,因光华太盛,过于璀璨耀眼,被遮住了军事之才。

    不过元澄是贤名,高肇却是恶名。但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高肇绝不逊色于奚康生、邢峦之流。

    想来这上策,大多都出自高肇之手。

    若是抛却偏见,此围魏救赵之计倒不失为良策。但正如高肇所言,太后并未纳之,却似认命一般,竟允准刘芳与游肇的下策:罢兵求和!

    果然只是两个只知舞文弄墨的文臣,你说罢兵,李承志就能罢兵?

    太过想当然了。

    更可笑的是,竟欲将自己与高肇押至西海,任李承志处置,以解其心头之恨?

    不用猜,刘芳和游肇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这定然是太后之意。

    元澄心中嗤笑,又冷声问道:“太后为何不应这上策,放手一搏?”

    二人默然不语,只是摇头。过了许久,才听秦松回道:“此为破釜沉舟之策,但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如何敢轻易为之?”

    秦松只为内官,焉会置喙,用脚趾头猜也知是太后的原话。

    意思是连试都不敢试?

    终是妇人之流,罢了……

    元澄怅然一叹,又问道:“即为平贼三策,为何只见上策、下策,却不见中策?”

    这次不等刘芳与游肇开口,秦松已越俎代庖:“太后诏诸位来此,便因此故。要等诸公议过,再行定夺是否可行……”

    老太奸不急不徐,娓娓道来,元澄的眉头却越皱越深。

    这中策,还真就是折中之策:高英既不敢破釜沉舟,又不愿摇尾乞怜,留下千古骂名。一时摇摆不定,患得患失,情急之下,竟想出了个不上不下之策?

    以求和之名,令刘芳出使西海。为示诚意,又将元澄与高肇当做了平熄李承志怒火的添头。

    若李承志同意议和,那就表明元鸷所言非虚,高肇所断更是八九不离十:如今西海大军尽出,已是强弩之末。李承志兵进陇西,剑指关中不过是虚张声势。

    只要借此机会使朝廷稍缓一口气,重整旗鼓反攻也罢,调遣征南大军直捣黄龙也罢,至少多了些底气。

    而若是李承志不罢战,不议合,朝廷便再无它路,也就只剩鱼死网破,放手一搏这一条路可走。

    到那时命都快没了,哪还管得了会不会被南梁这只渔翁偷了家。也就只能将征南大军尽数召回……

    乍一看,好似有那么几分道理,但元澄却越听越怒,到最后,竟是气极反笑。

    “既然迟早都要打,迟早都要调回南军与李承志放手一搏,那还有何必要与逆贼乞怜媾和?是太后嫌我朝士气民心过盛,不得不泄一泄,还是太后念我元澄忠心耿耿,欲全我忠节之名?”

    “殿下又何必冷言讥讽?”

    秦松回道,“李承志狼子野心,如今势如破竹,更使其甚嚣尘上,不可一世,以为已有霸图之姿。而其大奸似忠,最是善于蛊惑人心。是以不论和还是不和,李承志为显王者之风,定不会为难二位……

    而此计也不过无奈之举,若是能暂且休兵,至少可使朝廷赢得片刻喘息之机。更可示敌以弱,而后尽起大军,将其毕功于一役。

    到那时,既便李承志恼羞成怒,害了殿下与郡公。但二位有奇功于社稷,自然青史留名,子孙富贵更是无穷尽也……”

    说来说去,还是要让爷爷去送死?

    子孙富贵无穷尽也……反而言之,自己若是不应,怕是明日就能被抄家灭族吧?

    高英啊高英,你也就剩这点能耐了。

    一时间,元澄只觉心凉意懒,万念俱寂。

    哀莫大于心死,莫过如是也……

    相邻推荐:我在港综世界签到港综1986旧日欺诈师我创造了旧日之神从红月开始校园寻美录我能无限刷词缀全球降临:我能无限复活剑起神雕诡秘:从阅读者开始